1、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qì),应驮白练到安西。”这首诗反映了
A.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
B.唐朝时安西地区丝织业的发达
C.白银成为唐时普遍流通的货币
D.唐朝长安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2、1923年,孙中山对国民党人说:“我们当年开始搞革命、推翻满清时,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孙中山此论意在( )
A.警惕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B.强调工农在革命中的地位
C.表达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D.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3、下表是明朝出身于两类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比例,据此可以推知明朝
| 明初 | 明末 |
出身于“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 | 72.32 | 60.73%% |
出身于“上三代无任从五品以上官”家庭 | 92.13% | 83.71% |
A.科举制度日益走向僵化
B.官宦子弟的科举优势丧失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较强
D.家庭对政治的影响力降低
4、公元前445年,罗马的坎努利斯法案废除了平民不得与贵族通婚的限制;公元前367年,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案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权利。公元前326年,彼特留法案废除了债务奴隶制。罗马的这些法案
A.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统治
B.有助于缓和共和国的矛盾
C.保护了广大奴隶的利益
D.促使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5、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以上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明代世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
B.苏州因商业兴盛而成为时尚之都
C.商品经济浸染致使享乐观念流行
D.经济水平的提高丰富了精神生活
6、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显示出经久的生命力、强大的解释力和重大的影响力。20世纪初,有学者撰文介绍《马克思学说》,其中提到:“观察人类社会,那最根本最原始的物件就是经济。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是共同出产,社会里一切变动的最终的原因,须在一时代的经济里寻找。"上述文字重在介绍
A.唯物史观
B.空想社会主义
C.进化史观
D.阶级分析方法
7、下表是《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总体趋势是唐宋以前提高较快,唐宋之后趋于停滞
B.东晋南朝亩产下降是因为生产工具长期得不到改进
C.唐代亩产较秦汉提高得益于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D.明清亩产量提高是因为海禁与抑商政策的成效
8、清朝时期,广州的行商是一个地域色彩较浓厚的行业,但不少著名行商的资本是来自福建、浙江;四川井盐中,从事制盐的企业主大多是湖南、湖北、陕西和广东的客籍商人;在矿业中,云南铜矿在它的兴盛时期,厚积资本进行开采的,多为三江、两户、川广富商大贾。据此可推断出,清代( )
A.政府专营政策有所放松
B.商业资本流动的广泛性
C.手工业分工现象较明显
D.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9、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选举议员219名,除共产党员外,地方绅士和其他人士占2/5;常驻议员9人,其中党外人士6人。党外进步人士担任乡长以上各级行政领导的有3592人。这些措施( )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原则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C.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挫败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10、以下对下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1871—1911年间中国进出口贸易净值(单位:百万元以1871—1873年为指数100基准)
年份 | 出口 | 指数 | 进口 | 指数 |
1871—1873 | 110 | 100 | 106 | 100 |
1881—1883 | 108 | 98.2 | 126 | 118.9 |
1891—1893 | 167 | 151.8 | 219 | 206.6 |
1901—1903 | 311 | 282.7 | 473 | 42 |
1909—1911 | 570 | 518.2 | 702 | 662.3 |
A.晚清中国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逆差地位
B.中国经济游走于世界市场的边缘之外
C.中国商品整体上缺乏有效国际竞争力
D.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加快发展
11、马克思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由“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促成这一“转变”的动力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新航路的开辟
D.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12、280年,西晋政府颁布占田令,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分等占田。西晋占田令
A.加强了政府社会掌控力
B.压制大土地所有制经济
C.有利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为国家统一提供了保障
13、明代《太函集》记载了嘉靖年间商人朱云治经营制铁业的活动:“朱处士云治,字天铎,海阳(安徽休宁县)新溪人也。……从兄贾闽,盖课铁冶山中,诸佣人率多处士长者……业大饶。”据此可知,明朝中后期
A.工场手工业比较发达
B.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C.商业资本流向有所变化
D.民营冶矿业开始发展
14、《民法大全》中规定: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如当事人涉嫌犯罪,可通过拷问迫使其供出同谋与罪行;如王侯涉及叛国罪,需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迫,同样需接受拷问。这反映出罗马法
A.具有合理与节制的特点
B.承认刑讯逼供的合理性
C.旨在维护贵族特权统治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5、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大会宣言指出:“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
②“总会”号召南洋华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
③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④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我国传统观点认为,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由中国起草,苏方同意后形成最终文本,依据的是中方的电报档案。我国学者在俄国的档案馆中查找了大量的条约文本,其中包括1950年1月6日至22日共7次起草和修改的关于该条约的俄文文本、23日苏方交中方的俄文文本、24日中方经修改后退还苏方的译本以及31日周恩来与米高扬商议条约的报告。这些文本都证明了条约最初应该是由苏方起草的,中方只是做了简单的文字性修改。由此可见( )
A.进行历史研究,不能简单孤立地使用单一类型史料
B.史学的宏观研究需要以微观研究为前提,以小见大
C.档案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是历史研究的第--手史料
D.史学研究要坚持精密求证的学风,保持谨慎的态度
17、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经济周报》并刊登了一系列文章。据表可知,中国共产党( )
时期 | 核心内容 | 代表文章 |
1945年底 | 全面客观盘点当时中国经济建设的状况,提出对症下药的智慧之策,响应和平建国号召。 | 《今后中国经济建设之展望》 《略论当前中国的经济危机及其对策》 |
1947年初 | 以学术研究方式,阐释怎样研究和应对中国的经济问题,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 《资本论勘误》 《经济常识的研究方法》 |
1949年7月 |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经济政策,消除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小工商业者的种种顾虑。 | 《如何处理城市经济》 《试论今后的贸易管理》 |
A.注重斗争策略的灵活性
B.争取各民主党派支持
C.重视经济与军事相结合
D.宣传新民主主义政策
18、195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约为195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约为194亿美元,两者大体相当;1967年底,美国的黄金储备约为121亿美元,对外流动负债约为331亿美元。这一情况的发展( )
A.不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
B.导致了欧洲经济崛起赶超美国
C.标志着战后美国经济霸权终结
D.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濒临瘫痪
19、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有六朝定都于南京。三国东吴时,南京已有宫廷和少数富贵人家在重要节庆张灯结彩的现象,彩灯多山织锦制成。南朝时,南京每逢岁时节庆便呈现“灯火满市井”的盛况。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贫富差距的缩小
C.纸张用途的扩展
D.市坊格局的改变
20、汉代钱范被誉为“万钱之母”,下图为东汉五铢钱的铜质钱范,其出现的重大意义在于
A.成为后世铸造工艺的典范
B.极大提高了钱币铸造效率
C.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D.确立后世铜钱的基本范式
21、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
A.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
B.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
C.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的特点
D.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22、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主要体现在
A.皇权受到制约
B.实行联邦制
C.设立责任内阁
D.议会拥有立法权
23、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A.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
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
24、1914年,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如此说道“全欧洲的灯火就要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见到它们重新点亮。”格雷此话一定程度上预见了
A.世界性经济危机所产生的大萧条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C.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狂潮的大动荡
D.殖民地半殖民掀起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
25、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____逐渐解体
(2)____的刺激
(3)____的诱导
26、物质生活的变化【知识点152】
(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____”,并改变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____”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7、历史背景【知识点133】
(1)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____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暴露无疑。
(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____,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基础: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积极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传播____思想。
(4)有利条件:清政府的“____”和“____”,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28、高潮:北伐战争【知识点170】
(1)兴起:1925年,国民政府在____成立,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____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2)经过:北伐的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____。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29、全民族抗战(1937—1945年)
(1)正面战场的抗战【知识点186】
①重大战役:
A.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____,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B.1937年9—11月,国民政府组织____,这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八路军取得____,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1938年春,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其中的____战役是抗战以来最大胜利;D.1938年10月,国民政府组织武汉会战。②结果:正面战场的抗战消耗了日军大量的____,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1938年10年,广州、____失守后,抗战进入了____阶段
(2)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基本史实:
A.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洛川会议上制定了____路线;B.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____,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C.1937年9月,____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____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D.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E.1940年,由彭德怀指挥发动____,主动出击日军;F.领导少数民族抗日武装队伍。②中国共产党为加强和团结抗日力量采取的措施
A.开展____运动 B.地主____,农民____
C.实行____政权 D.进行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普选制。
(3)境外战场:1942年,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确保____公路。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30、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____。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点162】
31、政府角度
(1)晚清时期(1840—____年)
(2)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中华民国时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____政府时期(1912.1—4月)、____时期(1912—1927)、____时期(1927—1949)
32、(二)教育与时局
材料一: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不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奏请创设同文馆说》1861年
材料二: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均上知爱国,下足立身,始不负朝廷兴学之意。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1904年
材料三: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上述材料中,属于一手史料的是___________;属于二手史料的是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清廷创设同文馆的主要目的是 ① ,理由是 ② ;材料二中,清廷奏定新学堂章程的主要目的是 ③ ,其奏设的背景是 ④ ;依据材料三,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⑤ 。
33、中共“二大”召开:____年,上海【知识点165】
(1)主要内容: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____纲领,是打倒____,推翻____,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意义:这是中国近代____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____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国民大革命(____—____年)
34、时间: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____—____年)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官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 占世界GDP(世界=100) | 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 ||
中国 | 西欧 | 中国 | 西欧 | |
1500年 | 25 | 17.9 | 600 | 798 |
1600年 | 29.2 | 19.9 | 600 | 908 |
1700年 | 22.3 | 22.5 | 600 | 1033 |
1820年 | 32.9 | 23.6 | 600 | 1245 |
——数据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6至19世纪初(约明正德到清嘉庆年间),中国执世界经济之牛耳,早期的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加快走向衰败,与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摘编自王信《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等
材料二在十五六世纪的明朝中期,白银终于取代了明朝政府原来法定的“大明宝钞”,成为通行的主要货币。……白银之成为主要通货,是商业繁荣,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的远距离贩销的结果。
由于商业的繁盛,16世纪下半叶,货币不足以支付商货的交易,政府不得不加大铜和银的生产。但明中叶国内白银产量也只有二三十万两,不足以应付市场流通的需要。而恰在此时,美洲的白银来到中国。……据估计,在16世纪后期到18世纪初130年时间里,从南洋运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加上中日贸易而运入的日本白银,中国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的规模。(注:到19世纪初,尽管中国大量进口鸦片,导致白银外流,但由于美国商人用银购买茶叶等物,白银仍净流入中国)这必然促进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9世纪初中西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态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中国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的影响。
37、(一)中国古代的智慧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历史上的众多“智慧”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1)将下列“制度创新”与“重要时期”相对应(填写字母)。
重要时期 |
| 制度创新 |
1)秦朝 |
| A:科举制度 |
2)两汉 | B:金瓶挚签制 | |
3)隋唐 | C:郡县制度 | |
4)清朝 | D:刺史制度 |
(2)中国古代在政治、思想、科技等方面都体现了民族智慧。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重要史实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字母)。
(A)“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D)“儒表法里”;(E)“格物致知”;(F)“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G)“杯酒释兵权”。
类别 | 重要史实 |
政治智慧 |
|
思想贡献 |
|
科技发明 |
|
38、武汉,别称江城,位于长江和汉水交汇处,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下表记录了近代以来,武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武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请任选上表中一个或两个时期,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等整理
上表为近现代英国、美国贸易政策演变简表。从表中提取有关两国贸易政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