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政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统计发现,1937年为25.9%,1951年为44.9%,1975年高达57.9%;政府雇员1931年为59.1万人,1951年为616.7万人,1975年高达724.2万人。这可以用来说明英国( )
A.市场机制被不断弱化
B.民众的就业渠道日趋单一
C.权力制衡的日益完善
D.经济衰败使财政收入减少
2、1938年4月下旬,蒋介石下令在交战区、沦陷区省份创建国民抗敌自卫团,协助国民党军队直接参与作战。1938年7月,国民政府又在《抗战建国纲领》中要求“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指导援助各地武装人民……捍御外侮之效能”。这表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 )
A.抛弃了消极的片面抗战政策
B.努力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积极动员民众参与全民族抗战
D.致力于与中国共产党争夺群众
3、考古证明,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有的都城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
C.确立了成熟的政治体制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4、路易十四(1661—1715年执政)在巴黎西郊修建了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凡尔赛宫。其后,他把法国各地的贵族邀来凡尔赛宫居住。这一举措旨在( )
A.促进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B.摆脱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
C.维护专制王权国家的稳定
D.推动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
5、拿破仑进入马德里,以“解放者”的姿态对居民说:“我取消了异端裁判所……我取消了封建权利……一切特殊的裁判权都是攫取的,是违背国民权利的。”而西班牙人则认为“法国人的皇帝”是“我们的幸福的敌人”。这段材料说明拿破仑战争( )
①促成西班牙统一 ②打击了封建势力
③传播了启蒙思想 ④激发了民族意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下面所示为北宋时期南北方士人任职宰相的时间分布变化情况。这种变化( )
A.揭示出古代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
B.与北宋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C.反映出北宋君主专制较唐代有所强化
D.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7、在2023年8月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中,金砖国家领导人一致同意,邀请沙特、埃及、阿联酋、阿根廷、伊朗、埃塞俄比亚作为新成员加入金砖国家行列,并欢迎其他有意愿并符合条件的发展中国家成为金砖伙伴国。这表明金砖国家( )
A.力求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
B.寻求地区合作,维护欧亚安全
C.积极联合伙伴,企图称霸世界
D.倡导“一带一路”,追求和平发展
8、1917年4月,列宁号召进行革命,并宣布要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认为这是说“梦话”,孟什维克责难列宁不顾国情,甚至布尔什维克内部也有人认为这是“乌托邦式”的计划。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暴力革命违背了俄国社会现实
B.对俄国社会发展方向存在分歧
C.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难以为继
D.临时政府仍有较强的民意基础
9、2018年,辽宁阜新他尺沟遗址发掘出土了400余件陶器,大多数陶器表面有字纹、弦纹、几何纹等。此外,还出土了600余件大型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铲、磨盘、磨棒、敲砸器、砍砸器等。另外,还有8件非常珍贵的玉斧出土。据此判断,当时该地( )
A.社会发展处于新石器时代
B.奴隶制文明较发达
C.手工业技艺水平世界领先
D.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10、二战后,美军单独占领日本并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有美国学者评价道:“(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蓝眼睛的幕府将军,家长式温情的军事独裁者。正如天皇和江户时代的将军们一样,他坐在司令部里,骄横地颁布法令。”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改革过程背离了民主原则
B.美国将日本变为其殖民地
C.民主化不符合日本的国情
D.美军竭力清除法西斯残余
11、《梨俱吠陀》成书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900年间,《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是中国求法僧法显和玄奘游历印度后所写,分别成书于416年和646年。下表是四大种姓在《梨俱吠陀》与《佛国记》《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对比。据此可知( )
| 《梨俱吠陀》 | 《佛国记》《大唐西域记》 |
婆罗门 | 祭司 | 净行(祭司) |
刹帝利 | 武士 | 王种 |
吠舍 | 农民 | 商贾 |
首陀罗 | 奴隶 | 农人 |
贱民 | —— | 恶人 |
A.社会经济变动影响种姓的划分
B.《梨俱吠陀》的记载更加准确
C.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遭到破坏
D.种姓的变动推动了印度封建化
12、下图分别是20世纪40年代由陕甘宁边区文协印制的木刻年画《丰衣足食》《小先生》,这些木刻年画被印成黑白色画,然后再添加颜色,和《边区群众报》一起发行,反响很好。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 )
力群《丰衣足食》 |
彦涵《小先生》 |
A.摆脱了外来艺术的影响
B.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服务于全面抗战的需要
D.诠释了“双百”方针的内涵
13、中央苏区创作了许多“红色戏剧”,如《志愿当红军》《春耕突击队》等。这些戏剧的创作者是党内文化人士和苏区群众,主角从才子佳人为主转变为工农群众为主,唱词融入江西方言,舞台也从歌舞剧场转到田间地头。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B.致力于提高群众文化水平
C.积极推动全国团结抗战
D.注重宣传和组织工农群众
14、下图为今四川省彭山县出土的东汉《舂米》画像砖。图上有一谷仓,图左有二人并列踏碓;右下有二人正做米与糠的分离工作。该文物可以用于印证( )
A.官营手工业技术状况
B.自耕农的粮食种植与加工
C.庄园经济的协作劳动
D.农业耕作方式的日益完善
15、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案》,提出要加强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居民的理解与交流。根据该法案,1958—1960年,联邦基金共投入30万美元用于非洲研究,其中,投入撒哈拉以南非洲语言发展项目的研究经费有7万多美元。这反映出当时( )
A.西方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B.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得到迅速发展
C.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开始陷入困境
D.学术研究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
16、在西班牙内战(1936—1939)中,苏联政府决定出兵援助西班牙共和政府,第三国际书记季米特洛夫曾经声明: “西班牙不会成为苏维埃式的国家,而是一个反法西斯的左翼共和国,资产阶级的真正左翼力量也将参与其中。”这反映出此时苏联优先的战略目标是( )
A.塑造苏联的民主国家形象
B.反对法西斯势力任意肆虐
C.稳住英法,巩固集体安全
D.顺应国内民众的支援意愿
17、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与维新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C.延续了民主共和国的精神
D.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18、秦代有一官职,其最初职能是文秘,“受公卿奏事”,并管理国家图籍档案,后来还能“举劾按章”,主治重大案件。该官职是( )
①三公之一 ②副丞相 ③尚书台的长官 ④最高监察官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般会在国君之下设相,以辅佐国君总理政务。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吴起)盖卫人也。”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争霸战争促进政治统一
B.血缘政治传统逐渐被打破
C.宰相制度已经正式确定
D.世卿世禄制度已被废除
20、1971年,美国与英、法、苏在柏林签订了《西柏林协定》,保证今后不在西柏林地区使用武力威胁;1973年,美国与苏联讨论了包括欧洲安全、经济合作、人道主义合作等问题,推动了欧安会的顺利召开。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 )
A.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
B.美国霸权主义的破产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美苏关系的有限缓和
21、战国时期《商君书》中“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的记载可以直接佐证秦国( )
A.户籍制度的实施
B.百姓赋税负担沉重
C.井田制逐步瓦解
D.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22、下表是19世纪90年代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一系列企业。创办这些企业的目标是( )
企业名称 | 开办年份 | 经营方式 |
湖北大冶铁矿 | 1890 | 官办 |
汉阳铁厂 | 1890 | 官办 |
湖北枪炮厂 | 1890 | 官办 |
大冶王三台煤矿 | 1891 | 官办 |
湖北纺纱局 | 1894 | 官督商办 |
湖北缫丝局 | 1894 | 官督商办 |
A.镇压太平天国
B.推进政治改革
C.发展资本主义
D.“自强”“求富”
23、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书贯穿“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文教、法律和行政管理等。此书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得以“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这折射出当时( )
A.革命形势风起云涌
B.洋务运动影响深远
C.变革呼声日渐高涨
D.专制皇权根深蒂固
24、中国儒家认为“百行孝为先”,而日本武士道在形成之际就将“忠"凌驾于“孝"之上,还强调“义”“仁”“勇”“克己”等武士品质。这说明日本武士道的出现( )
A.适应了日本政治发展态势
B.否定了中国的儒家文化
C.意在阻滞中华文化的传播
D.冲击了神道教信仰体系
25、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1)在上图的空白框内,填入汉代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国的名称。
(2)在下列图示的空白框内,填写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成果。
(3)在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出土了波斯的银币。凭借这些银币是否足以证明汉朝与波斯之间有直接的往来?为什么?
(4)下图所示为唐朝初期绘制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征途的情景。①有人说,“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他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这段话用的是
A.动机与后果的分析方法 B.目的与手段的分析方法
C.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方法 D.相同与不同的分析方法
②该壁画能否作为“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这一说法的直接证据?为什么?
26、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 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27、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28、建立
(1)政治前提:___________奠定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础。
(2)《三年法案》:议会至少三年召开一次,每届议会期限不得超过___________。
(3)《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继承顺序,且明确未来国王必须是___________。
29、厘清史事,推理分析,形成合理结论,是高中学生必备历史能力。下表史事和结论关联正确的是
30、唐代文成公主远嫁他乡,留下了一段民族友谊的佳话。从下图选项中,我们可知文成公主远嫁之地是是
31、特点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___________政体,国王与议会并存,共同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
(2)就国王而言,王权本身要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3)就议会而言,权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占___________地位。
3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
(1)按照提示,完成内容。
(2)根据上表内容,结合所学,谈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
33、中国古代文化在制度、精神、物质等方面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重要史实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字母)。
(A)朝鲜开科取士选拔人才;(B)唐代丝绸、纸张、瓷器等运往西方;(C)日本修建尊奉孔子的文庙;(D)利玛窦将“四书”翻译后寄往西方;(E)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F)鉴真和尚东渡后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G)欧洲航海家借助指南针完成新航路开辟。
影响类别 | 重要史实 |
制度方面 |
|
精神方面 |
|
物质方面 |
|
34、___________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5、有关鸦片战争,在历史与现实中有不同的认识。
近160年前发生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种看法在研究鸦片战争的学人中认识大体是一致的。一百多年来,鸦片战争史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对这场战争及对其后中国历史的影响,人们的评价并不一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我想,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评论,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评论,总是会得到更多的认同的。鸦片战争史研究涉及的问题非常之多,本文想就这场战争究竟是不是鸦片战争以及它的基本评价问题,发表一些浅见,……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中国的历史文献从来都如实地称之为鸦片战争。当时的英国对此也是没有疑问的。但到了后来,英国的某些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却力图证明鸦片在当时整个局势中只是一个次要的,而不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因此他们认为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是不恰当的。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主要起因于东西方文化冲突,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由于东西方法律制度不同而引起的争执,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英国为了要求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正常贸易。总之,力图说明这是先进的西方文化与落后的东方文化的战争。
——蒋大椿《关于鸦片战争的评价问题》原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4期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6、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作用?
37、冤家宜解
《原是一对老冤家, 法德化敌为友对世人的启示》这是新华网一则报道的标题。假定这篇报道由你来撰写,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回答两个问题:
(1)为何说法、德两国是一对“老冤家”?
(2)法、德两国是如何“化敌为友”的?
38、中国古代皇权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侍侯莫陈利用(注:人名)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宰相)按其罪请诛之。帝(宋太宗)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
——《宋史纪事本末》卷三
材料二
嫔妃久不得迁,屡有干请。上(宋仁宗)答以无典故(制度),朝延不肯行。或对曰“圣人出口为敕,谁敢不从?”上笑曰:“汝不信,试为降旨政府。”政府奏无法。上收以示嫔曰:“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
——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材料三
上(南宋孝宗)因言:“朕近览《神宗纪》见是时灾异甚多,何故?”魏杞(宰相)等奏:“天出灾异谴告人君,正如父母训饬人子者。不必问自己有过无过,但常恐惧修省而已。”上曰:“卿之言甚善,若不恐惧修省,自取灭亡之道也。”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二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相的传统职能。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诏敕”制度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规定在唐朝的制度渊源及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魏杞等奏”体现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完整提出这一思想的儒学家。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国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
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描述中国在冷战中的“随机应变”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评价材料中亨廷顿关于中国在冷战中外交政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